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兒童社會性的形成與幼兒期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三歲前生活習慣給兒童社會性的形成所帶來的影響。此次,上海體育學院陸大江教授、日本順天堂大學內藤教授及花王研究團隊聯(lián)合對962名3歲兒童展開了發(fā)育調查,分析了與他們1歲時生活方式的關聯(lián)性。確認并發(fā)布幼兒1歲時的運動、睡眠、飲食和觀看屏幕時長*1等日常生活方式與3歲時社會性的形成有關聯(lián)性。
【調查分析】
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4月28日,研究團隊針對962名居住在上海的3歲(36至38個月齡)幼兒及其母親(25-33歲),開展了幼兒社會心理健康評估及生活習慣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中,心理健康的評估通過現(xiàn)有的SDQ問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長處與困難問卷)進行評估。SDQ問卷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包含情緒問題、行為問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同伴關系問題和親社會行為這五個評價指標,可以通過對比得分與參考值的高低判斷對象是否需要幫助。其中PB得分*2代表親社會行為的評價,TD得分*3代表情緒問題、行為問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和同伴關系問題這四項困難評價之和。TD得分越高,意味著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越高。
本研究判定中使用的TD得分的平均值為13.7(SD5.3),PB得分的平均值為5.8(SD2.0),調查對象均位于一般范圍內。根據(jù)得到的答案的中位數(shù)分為兩組,比較了每組SDQ指標較高的兒童*4的比例。TD或PB指標較高的百分比越低、代表心理社會性健康的孩子越多。
在關于生活習慣問卷調查中,包含了運動時長、觀看屏幕時長、睡眠質量、飲食質量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運動時長及屏幕時長為幼兒每周運動或觀看屏幕的總時長;睡眠質量方面,包括“睡覺時間/起床時間不規(guī)律”、“不會頻繁夜醒”等共計五個問題;飲食質量方面,包括“食物攝入種類均衡”、“不挑食”等共計五個問題。
*1看電視或智能手機等屏幕的時長。
*2 Prosocial Behavior Score,衡量優(yōu)勢的親社會行為分數(shù)。
*3 Total Difficulties Score,衡量難度的分數(shù)。
*4根據(jù)sdqinfo.org 發(fā)布的2至4歲幼兒暫定標準(https://www.sdqinfo.org/py/sdqinfo/c0.py)進行判斷。
【分析結果】
調查發(fā)現(xiàn)1歲時的運動時長較長,觀看屏幕時間較短,飲食得分、睡眠得分較高的組,在3歲時需要幫助的孩子比例明顯較少,分析結果表明其在3歲時也顯示出了較高的心理社會健康程度。
因此,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幼兒1歲時的運動、睡眠、飲食和觀看屏幕時長等日常生活方式會影響3歲時的社會心理健康和社會性形成,提示家長盡早關注并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專家建議】
此外,指導本次調查的陸大江教授表示,幼兒行動和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可以促進幼兒骨骼、肌肉、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身體各器官的生長發(fā)育,尤其對促進大腦發(fā)育和智力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因為人體的肌肉運動是受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的,而肌肉帶動骨骼一起運動又能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更加敏捷,從而促進腦細胞的發(fā)育。尤其是大約一周歲的幼兒在進行身體活動時,各種動作直接受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支配和調節(jié),肌肉中的神經(jīng)可將各種刺激傳到大腦,增加了腦的血流量,從而供給細胞更多的空氣和養(yǎng)料,使大腦的反映更加靈敏,促進大腦的發(fā)育。運動的基本能力一定在幼兒早期進行訓練效果最好,生命早期1000天運動所帶來的發(fā)育促進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結合此次調查,建議在寶寶開始走路之前,可以讓寶寶試著用右手抓住左后方的玩具,練習回頭看;開始走路后,讓寶寶練習手臂大幅度動作,如扔球或攀爬等。此外,多走路或者光腳走路也是一種很好的刺激,在確認安全的室內或者在附近散散步等,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推薦家長給寶寶們營造一個可以多走路的環(huán)境。同時,注意不要干涉太多,鼓勵自發(fā)性也很重要。不用焦慮著急,從寶寶能做的開始吧。
今后,花王將繼續(xù)從多角度開展與嬰幼兒發(fā)育和成長的相關研究,并不斷開發(fā)和提供更多能夠幫助嬰幼兒靈活行動、輔助安心睡眠的產品,努力為促進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更具價值的信息。